携程再现大数据“杀熟”疑云:明星发文吐槽、还曾多次被投诉……
携程再现大数据“杀熟”疑云:明星发文吐槽、杀熟还曾多次被投诉……
未来网北京8月5日电(记者 谢青)“你家数据‘杀熟’有点恶心,携程星明明三千多的再现曾多票,点进去就变成六千多,大数最后变成一万多。据疑吃相太难看!云明”近日,文吐演员马天宇发文吐槽携程旅行,槽还次被质疑其大数据‘杀熟’”。投诉
截至目前,杀熟携程方面暂未对此作出回应。携程星记者注意到,再现曾多目前马天宇也已将其喊话微博内容删除。大数
值得注意的据疑是,此前话题“马天宇吐槽携程旅行吃相太难看”登上微博热搜后,云明受到众多网友关注,并纷纷跟帖提到自己遭遇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引发热议。
实际上,在线旅游领域是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之一。携程旅行也曾因此被多次投诉,甚至被消费者告上法庭。究竟是“吃相难看”,还是“技术陷阱”?在屡陷“杀熟”疑云中的携程旅行,还将如何前行?
(@马天宇微博截图,目前已将其喊话微博内容删除。)
明星喊话携程旅行大数据“杀熟”,网友:同时买票价格不同
今年暑假期间,旅游业逐渐复苏。互联网时代,在线旅行网站承揽出行、住宿等多项服务,逐渐成为消费者旅行的首选。
然而,当今吃购住行都深度在线化的时代,“大数据“杀熟””却逐渐被消费者所诟病。
8月2日晚,演员马天宇在微博(@马天宇)发文称,“你家数据“杀熟”有点恶心,明明三千多的票,点进去就变成六千多,最后变成一万多。吃相太难看!”并且直接@携程旅行网。
随后,话题#马天宇吐槽携程旅行吃相太难看#登上微博热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话题的讨论高达2.5万次,阅读数达到7.7亿。
(微博截图)
此外,该话题也引起了网友一起吐槽被携程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有网友提到,“我跟我同学同时买机票,她比我便宜了将近一百,我直接跟客服大战三百回合,然后价格就降下来了。”
另有网友表示,“最近准备去旅游,用携程看了看,首页和点进去的价格不一样也是很烦……”“无数次订酒店,不同账号看价格都不同,有时候甚至相差几百,每次订个酒店还要几个人一起比价……”
热词——大数据“杀熟”,自2018年逐渐引起广大消费者热议。同年,该词被选为2018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
此外,据北京市消协2021年发布的互联网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82.37%)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非常普遍或普遍,仅有极少数(1.29%)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不普遍或根本不存在。
同时,有八成多(86.91%)受访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这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认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携程数次陷入“杀熟”纠纷,消费者将其告上法庭
在马天宇发声后,引起网友共鸣的同时,也再次将“携程是否有‘杀熟’的情况”摆在公众面前。
据记者梳理发现,携程曾数次陷入“大数据杀熟”的质疑声中。据公开报道,2019年年初,有网友爆料称,在携程购买机票时原价17548元的机票,重搜后提示无票,并且价格变成18987元。但航空公司官网还显示有票,其他平台只需16890元。对此,携程客服回应称:此事是系统Bug(漏洞)所致,绝无大数据杀熟,携程将赔偿所有受损用户。
2020年底,有网友反映“能花钱的软件都在杀熟,淘宝携程美团一大堆,我都对比过。两个手机放一起,链接互相发过去,一样的东西价格都不一样。”随后,携程客服再次否认“杀熟”一说,表示“如怀疑产品有大数据杀熟的内容,请提供相关截图,后续有相关客服为您处理。”
此外,记者注意到,对于“大数据杀熟”一说,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也曾公开回应称,是因为计价规则比较复杂导致的。“在价格方面,以前的规则太复杂,给某些客户造成了假象,让他们觉得价格有歧视问题等,但现在规则已经更加透明化,更加简化,使得客户对产品竞争力、价格更加有信心。”
(图据携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片质疑声中,也曾有消费者将携程告上法庭,公开起诉携程“大数据杀熟”。
2021年7月,胡女士是携程钻石贵宾客户,按照平台规则,她拥有酒店会员价8.5折起等特权。但胡女士在订房时发现,酒店的一间豪华湖景大床房实际挂牌价为1377.63元,而胡女士支付价款为2889元。
事后,胡女士与携程沟通,仅被退还了部分差价。携程解释称,其系平台方,并非涉案订单的合同相对方。
对此,胡女士认为携程采集了其个人非必要信息,进行“大数据杀熟”,并将上海携程商务有限公司诉至法院。
经过浙江绍兴市中级法院终审判决,认定携程不构成“大数据杀熟”,但仍属于消费欺诈,应对消费者退一赔三。
法院审理认为,携程APP作为中介平台,有如实报告对标的实际价值义务。在此事过程中向胡女士展现了溢价100%的失实价格,没有价格监管措施,没有做到钻石贵宾享有优惠的承诺,并在处理投诉时告知无法退还全部差价的理由也与事实不符。
商家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宰客”?多项规定明确禁止
“利用大数据分析我的消费习惯,再宰客,这就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消费者张小 姐对未来网记者表示,商家利用大数据通过精准分析用户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构建出用户画像,是不负责任、有损商业信誉的行为。
实际上,监管部门也出台了多项规定,对大数据“杀熟”作出禁止。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2020年10月正式施行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其中明确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
此外,2022年3月1日,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虽然《规定》并未直接界定大数据“杀熟”行为,但却对算法推荐管理划定了行为边界: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据携程官网显示,集团能够提供超过120万种全球住宿服务,480多家国际航空公司,以及超过31万项目的地内活动。
另据财报显示,携程2022年第一季度净营业收入为41亿元,同比保持稳定,环比下降12%;归属于携程集团股东的净亏损为9.89亿元,2021年同期净利润为18亿元,由盈转亏。
作者:谢青编辑:未来网新闻侯智
(责任编辑:综合)
-
92%基金经理押注:美国明年将出现滞胀! 花旗称“软着陆”无法实现
近期美国低于预期的通胀数据表明,美联储最终或许能够实现软着陆。但这种观点在大型基金经理中并不普遍,一项最新的基金经理调查显示,高达92%的受访者押注美国明年将出现滞胀。与此同时,花旗正在描绘“鲍威尔推 ...[详细]
-
据陕西省纪委监委消息:陕西省公安厅原二级巡视员张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总台央视记者 宋琎 范月鸣)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作者:昊7月4日,吉利旗下的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正式宣布星纪时代持 ...[详细]
-
交易所紧急发布风险警示!资源股带头调整,北向资金尾盘进场抄底!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交易所紧急发布风险警示!资源股带头调整,北向资金尾盘进场抄底!普京签署总统令,这些资金禁止转入境外账户7月6日,A股三大指数震荡走低,其中沪指跌 ...[详细]
-
今日,成都发布通告,自9月1日至9月4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自9月1日18时起,全体居民原则居家,非本小区居民不得进入。市民非必要不离蓉,确有特殊需要,凭24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离蓉。记者查阅 ...[详细]
-
来源:北京商报时隔近11个月,“啤白配”并购案有了新动作。7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啤酒”)上线了一款“芝海”微信小程序。在小程序内,华润内部员工可以购买山 ...[详细]
-
财联社7月6日电,公安部今天7月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06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数量已突破千万。截至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3 ...[详细]
-
机械工业出版社声明:对网络盗版夸大、演绎陈春花教授对华为解读表示强烈谴责,并已提起诉讼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江苏银行回应未进入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单:已完成测试,近期更新该行名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个人养老账户投资公募基金的资格,是资金账户的一个功能,由基金业协会根据测试情况进行公布记者注:应与基金行业平台测试,证监会通过证监会网站、基金业协会网站、基金行业 ...[详细]
-
参考消息网7月6日报道 据俄罗斯卫星社7月6日报道,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表示,土方希望近期与意大利和法国签署有关生产SAMP-T防空导弹系统的协议。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 新华社发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此前表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