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毓群:正确认识锂电池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的战略意义
当清洁能源、曾毓绿色能源成为全球共识后,群正确汽车行业的识锂电动化浪潮不断推进,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的战主要动力,被誉为新能源行业的初级产品“心脏”。2011年曾毓群创立宁德时代之初,保障动力电池领域还处于萌芽期,略意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发展迅速并在技术上领先;经历十年发展,曾毓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悄然生变,群正确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打破日韩垄断并群起反攻,识锂SNE Research数据显示,电池的战今年前8个月,初级产品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56%。保障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略意过去十年,曾毓最大变化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2到3倍,续航里程从100多公里到如今的1000公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并选择新能源汽车。
曾毓群认为,推进全面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动力电池技术需要不断突破;电池不仅要先进,还要绿色,企业需要向零碳制造转型,最终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 图/受访者供图我国动力电池呈现技术迭代快等特征
新京报贝壳财经:近十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格局经历了巨变,回顾过去十年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你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值得牢记的经验教训?
曾毓群:产业方面,最大变化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2到3倍,续航里程从100多公里到如今的1000公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并选择新能源汽车,我国电动汽车的单月渗透率已经到了30%以上。现在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一半以上都是我国的企业。2017年开始,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并保持到现在。
行业教训主要是这两年原材料的暴涨,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伤害。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锂电池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的战略意义,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幅度提高上游矿产资源的保供稳价能力,同时要推进电池循环回收体系的完善,以降低成本,促进电动化的普及和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呈现出哪些鲜明的特征?
曾毓群: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比较鲜明的特征是技术迭代快、规模增长快、产业链韧性强。因为锂电池不是石油,主要成分都可以循环利用,锂电池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能源从依赖资源禀赋的石油,变成了依靠制造禀赋和循环利用的锂电池,这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的制造优势,并通过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你认为动力电池行业该如何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
曾毓群:动力电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宁德时代始终坚持四大创新。材料和材料体系创新以及系统结构创新保证了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在全球持续领先,第三个绿色极限制造创新让我们制造效率更高、产品更低碳,缺陷率达到PPB也就是十亿分之一,让消费者用得放心。最后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我们的换电服务品牌EVOGO,通过新商业模式给消费者带来首购成本的下降,补能效率提高,实现社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仍需思考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十余年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仍处于推广初期,你当时创业为什么会选择动力电池领域?
曾毓群:在成立宁德时代之前,我们已经有十余年的锂电池技术和生产工艺解决方案的积累。当年动力电池领域还处于萌芽期,日韩在这个领域发展迅速并在技术上领先,但是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于绿色发展转型的决心,也看到了交通电动化和能源清洁化的巨大市场,我们当时就立志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电池,为人类新能源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认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从打破日韩垄断到群起反攻的契机和本质原因是什么?目前来看,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相比,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哪?
曾毓群: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崛起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多重因素,离不开技术的持续进步,离不开产业链的规模优势以及完善的政策体系保障。不过,我们也不能停留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应该看到欧美已经奋起直追了,从欧洲电池法案到美国IRA(美国《通胀削减法案》),都在扶植本土产业的发展,势头很猛,我们不能只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要思考如何在竞争与合作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随着电动化的不断推进,你认为对动力电池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曾毓群:首先,伴随全球电动化提速,电池面临大规模的交付,需要供应链上的各家企业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做好高品质的交付。其次,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这些都要动力电池技术不断突破。此外,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应用为双碳目标提供关键支撑,电池不仅要先进,还要绿色,企业需要向零碳制造转型,最终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锂矿资源不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瓶颈,电池在能源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锂矿资源紧缺是否是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全球动力电池产业这场竞赛中,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该依靠的是什么,该如何守擂与进攻?
曾毓群:锂矿资源不是动力电池发展的瓶颈,而是短期供需矛盾叠加一些人为炒作的反应,随着国内原材料开采的推进以及电池循环回收系统的良性运转,锂矿资源紧张将得到大幅度缓解。此外技术创新也是缓解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钠离子电池的发明和应用,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正因为动力电池产业是技术驱动的,这要求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技术的市场氛围。但是我们也看到,企业间专利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为了保持产业链技术创新的可持续,产业必须加大专利保护力度,让研发投入真正能够转化为产品红利,让努力做研发的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新京报贝壳财经: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动力电池产业也在向“零碳化”看齐,你认为如何实现动力电池生产碳中和路径?除了生产碳中和外,动力电池产业的零碳化还需通过哪些途径?
曾毓群:我们的宜宾工厂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家零碳灯塔工厂,在生产电池环节实现了碳中和,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零碳电池,我们正利用专业工具与数据库,结合自身对上游能源结构及消耗的调研,建立产品碳足迹的构成模型,率先在行业内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如何看待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的发展?对于世界能源格局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样的看法?
曾毓群:推动全面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电池不仅仅在交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输配电所必备的基础元器件,储能为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电池产业未来仍将在很长时间保持高景气度,并为全球的能源转型贡献更多力量。
同题问答:
过去十年你所在行业最大的变化?
曾毓群:产业方面,最大变化是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了2到3倍,续航里程从100多公里到如今的1000公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并选择新能源汽车;现在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一半以上都是我国的企业。
当前行业发展现状如何,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
曾毓群:电池不仅要先进,还要绿色,企业需要向零碳制造转型,最终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对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的展望?
曾毓群:推动全面电动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电池不仅仅在交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还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输配电所必备的基础元器件,电池产业未来仍将在很长时间保持高景气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责任编辑:百科)
-
当地时间21日,在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麦德林,一架小型飞机起飞不久后坠毁,机上2名飞行员和6名乘客全部死亡。飞机坠毁后发生爆炸,地面多栋房屋被毁。初步调查显示,飞机机械故障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总台记者 ...[详细]
-
01769)发布公告,于2023年2月6日,公司根据其于2019年6月3日采纳的购股权计划向承授人授出购股权待接纳),以供认购合共2778.5万股股份。购股权的行使价为每股1.62港元。董事会认为,授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月7日早间消息,据报道,因为ChatGPT获得成功,AI成为华尔街新宠,许多散户投资者下注,C3.ai、 BigBear.ai和SoundHound等股票的股价周一时大涨。软件公 ...[详细]
-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宋子豪来源:豹变ID:baobiannews)近日,“华为疑似暂缓校招”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引发讨论。有用户爆料称,自己所在的华为校招群已经解散了。 ...[详细]
-
见习记者 田 鹏全球制造业PMI结束连降走势,全球经济持续下探趋势有所缓解。2月6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制造业PMI指数。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为49.2 ...[详细]
-
8轮融资后,镁信健康上市之路依然坎坷:与北京天笑的纠纷剪不断理还乱 保险生意遇瓶颈
商业华观2022年1月10日,国内医疗创新支付服务提供商镁信健康宣布完成C+轮融资,引入汇丰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值得关注的是,这已经是镁信健康历经的第8轮融资,此前包括、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生物医 ...[详细]
-
文章来源:华尔街见闻澳洲联储称未来可能会继续加息50个基点,分析师警告“抵押贷款悬崖”的风险,预计今年房价将进一步下跌。2月7日,澳大利亚联储在2023年第一议息会议上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3.3 ...[详细]
-
杨兴君:来过,便不曾离开——部门调整,工位变化,不变的是为客户服务的角色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过,便不曾离开杨兴君2022年9月2013年研究所的新春联欢晚会,是我们部门全体人员最后一次作为研究所员工参加的迎春晚会。晚会上特别给我们企业 ...[详细]
-
7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去年净利增约90% 业内预计今年综合成本率有所抬升
本报记者 冷翠华截至2月6日,已披露去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72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去年合计实现净利润约7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约90%。业内人士认为,非上市财险公司去年净利润大幅增长的核心原因有两点: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