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科主任:激素用多了适得其反
这是武汉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2023年1月8日起,疫情防控三年后,大学多适中国对新冠的中南重症管理正式回归“乙类乙管”。此前一个月,医院全国部分地区经历了防疫政策调整后的科主第一波感染高峰,随后,任激上海、素用北京、武汉武汉、大学多适广州、中南重症杭州等多个城市迎来重症高峰。医院与此同时,科主医院的任激救治压力开始从急诊逐步转向重症医学科。
1月9日,素用山西太原市,武汉白求恩医院重症医学科内的患者。图/澎湃影像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近日接受采访时指出,到2022年12月下旬和2023年元旦时,全国急诊量进入高峰期,这意味着重症救治的高峰也同步到来。目前,一些大城市的急诊出现了回落迹象,但重症救治仍处在高位平台期。截至1月8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约80%。她预计,春运期间,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有可能会迎来急诊和重症高峰。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他讲述了近三周以来医院的重症救治情况,以下是他的口述:
武汉的重症高峰大约在去年12月20日前后到来,比感染高峰大概延迟了一周多。去年12月初,防控措施调整后,我们科在两周之内都全部感染完了,所有人都是带病工作,感染后平均3~5天就会返岗。我当然也中招了,先是觉得全身一点劲都没有,然后躺下去就起不来了,烧了一天,多少度我没有量,就在办公室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八点,烧退了,然后就继续工作。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后遗症,但到现在还总咳嗽,其他医生多数也都是我这种状态,连轴转,没法休息,我们也不敢去拍肺部CT,每一个人拍出来可能多少都会有点问题。
“新十条”发布后的两周是我们最艰难的时期,医护不够用,我非常焦虑,每天打电话到处找人,嗓子都哑了。白天还有好多会要开,会上就要筹备人员、组织开新的ICU病区、优化收治流程,还要查房、会诊。现在是全院来支援重症、急诊还有呼吸这三个科室,但医护还是很缺。
其实在防控政策调整前,对于可能到来的高峰,我们医院是有预案的,第一是采取分层管理:最危重的患者,需要插管、上呼吸机,如果是呼吸衰竭同时伴有多器官损伤的患者,就转到由重症科管理的综合ICU来治,如果只有呼吸问题,就分流到呼吸科。其他症状稍微轻一些的患者就在专科ICU治疗,但到后期,重症患者太多了,有些需要插管的病人也送去专科ICU那里。
第二是准备了很多可转换的ICU床位,由重症医生管理,比如综合ICU原本只有60多张床,后来又加了一个病区,算上可转换床位后,最高峰时期病床数就翻倍了。管理这么多病床,医护一共有七八十人,但其中的重症骨干医生大约只有七八个人,也就是十分之一。我现在每天都能收到太多各科室打来的咨询电话。
虽然有预案,但“新十条”后,病例数上涨得太快了,武汉是三天内几乎各医院的急诊床位就趋于饱和,时间太短了,任何预案都顶不住。另外,各地医院其实都建设了很多可转换ICU,不过这些改造后的床位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重症救治能力,很多专科ICU病房里只有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但没有专业的重症医护来管。2020年,国家卫健委曾出台文件,要求加强ICU建设,但很多地方之后并没有去落实。因此,这一波疫情真正暴露了重症的短板,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希望下一步国家层面能出台一些支持政策,把重症医学提到一个应有的地位。
目前,重症救治仍处于平台期,重症科仍是全院压力最大的科室,床位还比较紧张,不过排队时间比之前要缩短了一点。但现在的情况和武汉2020年初时有点类似,越到后期,重症的救治难度越大。
送到综合ICU的重症患者以70岁以上有基础病的老年人为主,基本都是病毒肺,从合并症来看,心肌炎和肾损伤占比较高。第一批来到我们科室的病人,干预得还比较及时,但后面的很多病人有的拖了很长时间才来,肺部的病变比较复杂,早期肺部损伤主要来源于病毒,但到后期可能是因为自身持续高频率呼吸,牵拉到肺部造成损伤,一些患者会出现气胸。
因此在给患者氧疗时,一定要注意及时监测,不能只看氧饱和度达到了93%以上就没事了,如果给了很高浓度的氧,病人的呼吸频率还是很快,比如大于30次/分,就必须要及时干预,果断插管,上呼吸机来控制呼吸频率,否则对肺部会有损伤。很多医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这样氧疗一周以后,患者的肺基本就没希望了。另外,高浓度的氧对肺部也会造成损伤,一般不要超过50%,所以我从2020年就开始呼吁,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要规范,每一步都要严格按照流程来处理和评估,很多基层医生都不清楚这些。
其实重症发展到后期能采取的治疗手段是很有限的,主要通过设备对已经衰竭的器官进行功能支持,其次就是用一些糖皮质激素,像免疫球蛋白、康复者恢复期血浆这些都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
但激素是个双刃剑,同时也会抑制免疫反应,所以用量上一定要谨慎,不能过大,否则肺的情况可能变得更差。一般建议剂量是5毫克地塞米松/日或40毫克甲泼尼龙/日,连续使用不超过10天。我看一些医生给患者开出每天80毫克,甚至160毫克甲泼尼龙,这样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我现在最担心的未来几周,如果重症患者进一步累积,很多医护人员可能就压力更大了,希望过年前重症高峰能尽快见到拐点。
(责任编辑:综合)
-
从最开始媒体爆出大S将告汪小菲拖欠赡养费,再到汪小菲在微博上连续多条微博控诉大S一家,并表示第二天就将飞到中国台湾省,汪小菲和大S离婚纠纷一事近日持续发酵。而就在11月23日,有媒体报道称,汪小菲退出 ...[详细]
-
中国保险业“家底”曝光:过半财险公司连续五年承保亏损,新能源车险、惠民保发展存隐患
记者| 苗艺伟近日,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发布《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界面新闻记者发现,这份报告不仅是中国保险行业深入转型期的一份“家底报告”,而且对当前保险 ...[详细]
-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激发新动能: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活跃,持续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记者 郭倩 陈灏 陈国峰 萧海川 北京 济南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迅速提升,持续改变传统生产制造方式,推动产业技术革新和模式变革,激发新动能。业内人士认为,制造业数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300750.SZ)在换电领域又有新布局。9月22日,界面新闻从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获悉,其参与投资的上海捷能智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 ...[详细]
-
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谢丹: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金融稳定法立法进程
在2022年论坛年会平行论坛“治理体系与金融稳定”上,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谢丹表示,我国已形成多层次的法律体系,但关于金融稳定的整体设计和行业跨部门的统筹存在不同,一些问题还缺乏制度规范。今年4月,人 ...[详细]
-
新京报讯 记者徐倩)9月23日,合肥第三批集中供地落幕。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此次集中供地中,共有21宗涉宅地块成交,揽金204.5亿元。其中,万科以23.74亿元摘得包河区BH202221号地块,溢价率 ...[详细]
-
北京时间24日凌晨,美股周五午盘大幅走低,道指重挫500点,可能创今年迄今的最低收盘水平。投资者担心美联储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对抗通胀的措施将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元对其他货币继续大幅升值。大幅下调年 ...[详细]
-
联想的晨星四足电力巡检、的智能线控平板车、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的无人挖掘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的东方红拖拉机……近日在合肥举办的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批代表“智”“高”“新”的新产品新技术纷纷亮 ...[详细]
-
国家卫健委:不能以疫情防控为由对发生疫情的医疗机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
今天11月22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当前疫情处置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会上介绍, ...[详细]
-
科技日报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刘霞)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行星防御任务即将执行。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0日报道,执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航天器将于9月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