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6 04:52:03 来源:暗室不欺网 作者:综合
原标题:原创| 银行家谈数字化转型:科技要比业务快半步,数字洼地填补“数字洼地”将释放巨大产能
“科技需要比业务快半步。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家谈技比巨成功不在于‘数字化’,而在于‘转型’,数字释放转型的化转关键在于业务成功。如果技术先进,型科而业务表现一般,快半那只算是步填补完成了数字化建设。”7月23日,数字洼地在新金融联盟举办“商业银行数字化能力提升的银行业务难点与突破”内部研讨会上,(601818)副行长杨兵兵道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家谈技比巨本质。
会上,数字释放四位业界代表:首席信息官金磐石、化转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型科(600036)首席信息官江朝阳、快半度小满首席技术官许冬亮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央行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发展与监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张健华进行了点评。
65家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近160位代表通过参会与讨论。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这是新金融联盟举办的第51场、也是今年第11场内部研讨会,以下为本次会议部分内容。
研讨会现场科技需要比业务快半步
在数字时代,与其说数字化是银行的发展需求,不如说是生存需要。但科技与业务的协同一直是一道难题。科技如果走得太慢,无法帮助业务提升效能;而过于超前,短时间内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亦不可持续。那么,二者间的关系如何把握?
对此,嘉宾们观点颇为一致,银行采用的不应该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最成熟的技术。所以,技术不是决定数字化成效的关键,技术与业务“两层皮”才是阻碍转型的症结所在。
“现在的数字化要‘打粮食’——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探索,而是要面向产出,坚持实用主义。”江朝阳认为,数字化转型要坚持业务导向,在解决问题中迭代成长。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技术中性,技术不是用来炫技,而是讲求与业务的适配与融合。
杨兵兵从实践中总结出八个字——“业务驱动,科技担当”。他强调,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并非在于“数字化”,而在于“转型”,转型的成功在于业务的成功。科技要有担当能力,需要比业务快半步;产生了业务价值,科技的价值才能体现。
“成本是数字化转型必须考量的关键因素,数字化很贵,需要坚定投入,但更需要形成投入、产出、信心的良性循环。”江朝阳称。
金磐石也认为,金融科技的好在于与场景的结合,好的系统要用好,关键是理解业务的功能和需求,知晓其用途及特点,找准场景,方能真正发挥科技功效,支持业务经营创新。
员工与中后台需赋能
各家银行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处于不同状态,有共性也有个性,但都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规律。有些阶段无法规避,就算暂时跳过去,回过头也还得把“坑”填上,否则根基就不牢固。这当中很多问题在技术上一点不难,但只要一解决,业务将大放异彩。
杨兵兵从实践中分析,“银行从电子化、线上化、数据化等一系列建设走过来,可能会留下个别数字洼地。如果这些洼地不填平,也会影响智能化和资产化的进程。”
他表示,填补“数字洼地”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需要加强对员工的赋能。要让员工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员工会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客户。二是需要加大对中后台的赋能。数字化转型的前期,往往将资源和力量集中在前台,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想继续往前走,中后台也需要被同步赋能。就像舞龙,龙头抬得再高,龙尾坠在那儿,是飞不起来的。
江朝阳的观点与之遥相呼应,他表示,数字化是自下而上自然生长的过程,而客户体验与员工体验正是招行数字化的两个关键支点。藉此切入,由点及面可以带动整个体系建设。
对此,金磐石也表示,要做金融业务的智能人——哪里人员密集,哪里就是科技的阵地;哪里还用RPA(流程自动化),哪里就有改进的空间。对内,用最先进的武器武装员工,为员工减负,做到“模型多走一步,员工客户少走一天”。对外,用最便捷的服务吸引客户,带给客户最佳的体验。
许冬亮介绍了度小满进化AI平台能力,赋能数智化升级的前沿实践,“我们进一步提升了‘金融大脑’的能力,在感知能力方面,不仅能够听说读看,还能够识别情绪;在决策能力方面,除了能够学习分析、预测,还新增了推理能力——一是因果推断更具可解释性;二是机器学习自动化确定模型参数,线上63%的模型参数依靠机器学习自动确定。”
大数据蕴含巨大潜能
金磐石认为,“未来不需要金融机构,但永远需要金融服务。就像糖融化在水里,水变甜了,没必要强调糖的存在,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无感、无界、泛在的服务。”
那么,我们如何实现上述图景?怎样抵达这个未来?
“大数据蕴藏巨大潜能,借助科技,从征信报告数据、互联网行为数据、多维度异构图数据以及多媒体数据中,能够挖掘出大量有价值信息,赋能风控。”许冬亮称,“未来极有挖掘潜力的是多媒体数据,我们的生活已进入到小视频时代,随着5G流量成本以及在线时延相对较低,未来信息的承载大量靠多媒体,所以,我们对于多媒体做了前瞻性布局。”
产业链金融是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最重要方式。许冬亮介绍,“我们围绕供应链布局了物联网和区块链,两者结合助力供应链金融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依托区块链,确保数据真实可信、不被篡改,依靠供应链的四流合一,对企业识别更精准。尤其针对于小微企业,通过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相结合,风险判断更准确。”
张健华认为,数字化转型阶段性成效比较明显的是零售,短板在于对公。对公业务的突破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下一步,在企业端能否做到无感,也是努力的方向之一。
如何赋能中小银行数字化?
较之中小银行,大型银行资源更加丰富,科技运用水平高,数字化程度较深,而中小银行受制于规模、技术水平,转型起步相对晚。这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出现,数字化转型反而给中小银行带来了数字鸿沟。
如何补齐短板,是摆在中小银行面前的一大挑战。这一过程中,少不了大行与科技公司的技术输出,中小银行对此也充满期待,监管层面也大力倡导。
“从整个行业层面而言,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数字化进程有积极意义,对中小银行也能形成赋能。”江朝阳表示,这当中有三个发力点。
一是建设行业公有云。私有云有规模才经济,中小银行独自建立私有云不现实,在经济上不可持续,建议还是建立公有云分摊成本。
二是推动区块链互联互通,如果区块链都是在银行形成闭环,那么交易流就容易断掉。
三是推动数据共享,数据资产1+1大于2,诚然这当中会涉及信息归属、使用,以及竞争等问题,但是信息共享能够提升效率。
张健华提出了他的思考,行业云谁来建、谁来管?这需要政策层面的牵头,行业层面的合力。
“是几家银行自己联合起来建,还是由央行建?中国金融基础设施都是央行建,由某家商业银行牵头,别人都会担心,信息全掌握在你这儿,你说不看信息,别人未必信,毕竟大家还是竞争对手。”张健华说,大银行和小银行合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大行利用技术优势向小行输出技术,但是输出之后有可能要求小行让渡相应的资源,这就使得小行的竞争实力不一定增强,还可能会加速客户流失,这类问题要重视与解决。
颠覆式创新不可行
有嘉宾提出,除了渐进式的转型,数字金融有没有可能走颠覆式创新的道路?
杨兵兵表示,现在“增长的第二曲线”概念很时髦,标准的第二曲线和第一曲线中间是断开的,但大多数人不希望是断开的,二者最好能相连、重叠。
“渐进式创新可能会在效率上有些损失,而颠覆式创新则可能会带来巨大的风险。以技术为主导的科技机构可能会通过颠覆式创新来迎接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但银行不是科技机构,涉及金融稳定,需要遵守监管要求,内外因素综合来看,更适合渐进式的发展。”杨兵兵分析道。
张健华也表示,?金融业持牌经营有监管,不会让你颠覆。颠覆以后成本和代价太大,银行采用的科技手段首先一定是相对成熟,第二一定是监管部门认可的,金融科技标准必须是央行认定的,短期内不要想颠覆性创新。
(新金融联盟)
相关文章